乾隆八年,12天热死11400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究竟有多热?

乾隆八年,12天热死11400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究竟有多热?

华北地区的高温令人窒息,若在此期间享用烧烤,完全可用阳光代替炭火,如此高温对百姓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他们只能以最原始的方法消暑。

皇室贵族或许能享受到解暑水果与冰块降温,但底层民众却无此福气。

据《续华东录》记载,当时的高温被描绘成“威暑”,意指天气如同猛虎,随时可能吞噬生命。

1743年,一位名叫宋君荣的法国传教士造访北京,亲历了这场灾难,他在给巴黎的信件中描述了当时的惨状,称自己从未见过如此高温。

自七月初起,高温便已让人难以忍受,宋君荣目睹许多人因热致死,民众恐慌情绪逐渐蔓延,死者大多为贫民与肥胖者,他们的离世往往突如其来。

据朝廷统计,仅北京地区,自7月14日至7月25日,热死人数已达11400人,这仅仅是北京的数据,其他地区的死亡人数远超于此。

实际热死人数已无法精确估算。

鉴于当时的生活条件与医疗水平,酷热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乾隆为此发布了“罪己诏”,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皆受到了酷热的折磨,一般而言,气温达到35度即可视为高温,而1743年的近44.4度高温堪称“灾害”级别。

高温引发的旱灾

依据《清实录》等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乾隆八年夏季发生的诸多事件及政府应对策略得到详细记载。

本文将简要概述《清实录》及其重要性,该书全名为《清代历朝实录》,共4433卷,是清朝官方编纂的编年体史料。

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八年的旱灾在春季已有预兆,故称“夏秋连旱”。

长时间的灾害导致大量难民涌现,他们遭受高温与饥饿双重折磨。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关注灾情。

重建后的黄河中下游17个站点年降水量序列显示,该年全区降雨量约为450毫米,比常年平均值减少25%,仅次于1877年,成为清代另一个严重干旱年份。

面对严峻形势,政府启动“调粟”计划,即通过调控粮食供应,将非灾区的粮食运往灾区以实施救援。

据统计,乾隆八年8月起实施的“大赈”及次年发放的赈济口粮高达127.2万石,平均每个县近5万石,27个州县的189万余名灾民受益,人均分得约108斤口粮。

缓解了危机但记忆犹在

历经乾隆帝大规模救援,历时11个月的高温灾害于7月26日告终,随后降雨降临,暑气渐消,民众得以休息。

而这场致命高温仍为那时的社会带来深刻伤痕,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给家乡友人的信中详细描绘了这场悲剧。

他表示,京城街头随处可见尸体,特别是正午时分,犹如置身火炉,有人因缺水而亡,更多人则直接被烈日灼烧致死。

此情此景令人心碎,这场史无前例的高温灾害,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沉重打击。

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我们也无法想象当时的民众如何在酷热环境下挣扎求存,何况在物资匮乏的封建社会。

对当时的人们而言,这场高温灾害无疑是严峻挑战,他们不仅面临生命危险,还需忍受农业生产衰退,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

这场灾难留下的伤痕,恐需长时间才能逐渐愈合,人类作为脆弱生物,在自然力量面前常常显得无力与无奈。

结语

经过深入剖析此重大事件,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面对天灾之际,人类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当前我们拥有灾害警报系统,然而每逢自然灾害降临时,仍将不可避免地为社会造成大小不一的损失。

因此,我们应当从悠远漫长的历史河流之中吸取教训与教诲,致力于保护大自然,从而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