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 (使徒)

保罗 (使徒)

约35年保罗归信耶稣基督后,开始传扬耶稣的福音,但他没有随即上耶路撒冷去找其他使徒,而是独自退到阿拉伯半岛的旷野[38],在那里一段时间,与神交通,得著启示,3年后回到大马士革,其后再到耶路撒冷及大数。一开始教会人士因为他曾经迫害过教会信徒,对他有疑虑,但他得到使徒彼得与主的兄弟雅各的接纳与支持,成为教会的一份子[39]。约43年左右,巴拿巴到大数城请他出来协助安提阿圣工[40],后来就在安提阿蒙圣灵差遣,出外传道。保罗出外三次以上,传福音的方向始终朝向非犹太人的地方,蒙圣灵同工,圣工发展,到处设立教会,把耶稣的福音传遍了地中海沿岸一带地方。

除此之外,保罗亦藉著他的书信来勉励,教导他建立的教会及圣工人员。他的书信常常充满著关怀之爱,但对于异端的侵扰与行为的败坏,则加以严厉斥责。他的书信是教会史上极重要的著作,对于基督教真理的阐扬与辩护有极大的贡献,也是基督宗教信徒今日信仰的宝卷。他的书信收录在新约圣经中的有十三卷,通称为保罗书信,按次序即从罗马书至费肋孟书/腓利门书。

保罗本来热衷律法,迫害教会,但后来悔改,为了传扬耶稣,受苦受害,他有高深的学问,且享有罗马公民的特权及崇高的社会地位,但他都当作有损的,为得著基督,愿意丢弃万事,以耶稣基督为至宝[41],这种智慧的选择及牺牲的精神值得基督宗教信徒效法。当时由于犹太教领袖及祭司长迫害基督教徒,他们在耶路撒冷鼓动不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抓住保罗,并将其解往罗马政府,要求处死。使徒行传28章指保罗解往罗马后被软禁两年,在罗马士兵看守下继续传褔音。根据基督教传说,尤其是新约外典《克莱孟一书》5章7节和《穆拉多利残卷》的记载里,保罗在罗马监禁两年后被释放,后来在第四次旅行布道,出往西班牙与大不列颠岛,但虽然这确实是保罗的意图[42],这个证据依然还是非决定的。最后当他在第二次又被囚罗马监狱,约于西元67年,罗马皇帝尼禄在位时殉道。

早期的传教活动

编辑

在信主之后,保罗来到了大马士革,使徒行传说在那里他的眼盲治愈了,并且大马士革的亚拿尼亚为他施洗。保罗说在大马士革他差一点就死了。保罗还说他接着去了阿拉伯,然后又回到了大马士革。保罗到阿拉伯的旅行没有在圣经其他任何部分提到,有些人认为其实他去的是西奈山,在那里的沙漠之中默想。

保罗声称他不是从使徒那里得到的福音,而是由耶稣基督直接向他展示。他自称自己为神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其中神的仆人这个称号,传统上是用来称呼摩西的。

当公元45-46年之时,犹太地区发生了一场饥荒,保罗和巴拿巴旅行到耶路撒冷,去分发从安提阿基督社团得到的财产。据使徒行传所述,安提阿彼时已是因司提反之死且大批基督徒遭驱离后另一个基督徒聚集的中心。在安提阿,耶稣的追随者第一次被称为“基督徒”。

保罗的三次传教旅行

编辑

第一次传教旅行

编辑

使徒行传的作者把保罗的旅行分成三段。第一次旅行,一开始由巴拿巴带领,保罗从安提阿来到了塞浦路斯,然后又去了小亚细亚南部,接着回到了安提阿。在塞浦路斯,保罗驳斥了法术师以吕马并使其眼盲,因为以吕马批评了他们的教诲。从此刻开始,保罗被描写成这一次旅行团队的领导者。

他们又航行去了位于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马可离开并回到了耶路撒冷。保罗和巴拿巴继续去了彼西底安提阿。在安息日他们去了犹太教堂。教堂领导者邀请他们去演讲。保罗回顾了以色列自埃及至大卫王的历史。他把耶稣作为由神给大卫的后裔来介绍。他说,他们是为了把拯救的消息带给大家才来到了这里。他细数了耶稣死而复活的故事。他引用了七十士译本来强调耶稣就是那个应许的受膏者,将为他们带来罪的赦免。[43]

第二次传教旅行

编辑

在公元49年秋天,保罗从耶路撒冷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传教旅行。这是在和耶路撒冷会议争论了割礼问题之后启程的。在他们环绕地中海的旅程之中,保罗和他的同伴巴拿巴在安提阿停留,在那里他们激烈争论是否应该带上约翰马可与他们一起旅行。使徒行传说,约翰马可在第一次传教旅行到塞浦路斯中离开他们回家了。由于无法达成一致,保罗和巴拿巴决定分开。巴拿巴和约翰马可同行,而西拉与保罗同行。

保罗和西拉首先访问了大数(保罗的出生地)、特庇和路司得。在路司得,他们遇到了提摩太──一个被称颂的信徒。他们决定带上提摩太。教会信众保持增长,信众与日俱增,并且每日不断加强他们的信仰。

保罗的第二次宣教旅程在50年至53年进行,历时约三年,这次保罗与西拉和提摩太同行,旅程中保罗见异象,首次把福音传入欧洲,前往了马其顿。在这次旅程,他们在腓立比、特罗亚、帖撒罗尼迦、哥林多等地建立了教会。

第三次传教旅行

编辑

以在加拉太和弗吕家的旅行为开端,保罗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传教之旅。然后保罗去了以弗所,一个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中心,在那里停留了约有三年。据圣经所述,他行了诸多奇迹,医治众人,驱逐恶魔,并且把有组织的传教活动带入了内地(罗马帝国境内)。

而保罗的第三次宣教旅程在52年至57年进行,以以弗所为基地,期间再次穿越马其顿,旅程最后以耶路撒冷作为旅程的终点站。[44]

晚年及殉道

编辑

关于保罗的晚年众说纷纭,有人说保罗在罗马囚禁两年之后获得释放,当时大约在公元63年。获释之后的保罗曾去过马其顿、特罗亚、尼科波利斯等各地巡视教会、探访同工。又于公元65年再度被捕,也是最后一次入狱,然而在此五年当中,没有写给其他教会的书信。比起两年前的牢狱生活中写了三封书信(腓利比书、歌罗西书及腓利门书)显然是少了许多,有人认为这是很不寻常的现象。[45]

保罗最后一次被捕入狱,情形与前次大不相同,因法庭不需再等待原告的对质,所以有严谨约束、速判速决的可能。除了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以外,所有的同工、朋友们都不在身边,又因为当时有连坐处分的危险,连探监的人都极其稀少。保罗知道他们的为难,所以说“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提摩太后书4:16)。还好保罗拥有罗马公民的身分,尚有较优渥的待遇,得以接见亲朋,提摩太后书就是于此时完成的。经过多次的庭审,至终被判定为死刑,又因他是罗马公民,所以不需要受钉十字架的酷刑,他的刑罚较为轻易。根据古代的传说,他被刽子手带到南城的奥斯第亚门(Osteia)离城约二英哩的埃圭赛维(Aquae Saviae)刑场斩首。后来的君士坦丁大帝在此处建了一座“城外圣保禄大殿”,作为他殉道的纪念。[46]

遗骨被发现

编辑

2002年,由梵蒂冈委派的考古学家,在罗马第二大教堂“城外圣保禄大殿”祭坛下发现一个2.2米长的大理石棺,石棺面刻有拉丁文碑文“PAULO APOSTOLO MART”,即殉道者使徒保罗。为了避免对石棺造成破坏,考古学家使用了探针探查了石棺内部,发现里面有香料、蓝色和紫色的布料,以及碎骨片。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检测结果,这些骸骨确定属于公元一世纪或二世纪时期,此与使徒保罗殉道的年份吻合。

经过严谨的遗物遗骨科学分析,2009年6月28日,教宗本笃十六世宣布,在罗马第二大教堂“城外圣保禄大殿”祭坛下发现的石棺内之骸骨,初步证实属于使徒保罗本人。

相关推荐